close

0208

IMG_2162.JPG

IMG_2193.JPG

IMG_3814

IMG_1908.JPG

IMG_1368

IMG_1297

IMG_1189

IMG_1186.JPG

IMG_1046

0208

IMG_6836

20150206__00大原三千院3.jpg

_1040862

_1040780

P1040895.JPG

P1040768

P1040856

IMG_7726

IMG_7723

關心去哪裡吃,去哪裡玩和去哪裡買

大約10年前,有一小撮前瞻人士觀察到網路的發展,

發現台灣人使用網路的習慣和關心的信息來源不外乎三個主題:

一個叫做美食,一個是旅遊,另一個就是生活購物及使用心得(促進團購興起)。

共通點就是以教人「吃,玩,買」的生活體驗為主要內容。

時間推移到今天,且不管信息來源從新聞台、部落格、論壇(批踢踢)到微博(巴布,噗浪,飯否,新浪微博)等格式的轉變,

美食和旅遊(推論)應該還是人們最關注的主題(我自己的FB只要貼吃的,一定超過平常的讚數),

我想這和人之大欲有絕對的關係,即使不會天天吃大餐,但是看到食物也能感到滿足,也應該是人之常情。

(題外話:應運而生的網路語言很精采,像是深夜發吃報復社會,深夜發吃拉仇恨等等。)

 

有時候朋友之間相邀聚餐,一定會上美食部落客的blog、搜尋FB粉絲頁(這是台灣人的習慣),

或者是大眾點評網(這個名稱看起來不好吃對不對,但這是中國最大的美食推薦/評介網站),

透過網頁圖文介紹,自己媒合條件(例如CP值,路途遠近,消費者口碑,招牌菜或暢銷商品),找到理想的目的地。

但是!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對食物的認識和怎麼吃,對照整個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很可惜的,

因為中產階級的消失,大家的荷包縮水,好像也是停留在付得起(平價概念)和超好吃的結論而已。

我曾經在某出過書的部落客網文上,看到她用5次超好吃形容一個菜,真是令人髮指的詞窮。

 

M型社會裡那些高端的用戶體驗,並不會透過Blog、FB、或者大號來傳播,

雲端客戶通過俱樂部組織來交流訊息,不會混交到不同級別的消費階層,

圈層效應很明顯,圈的就是社會階級,而且階級之間很難交流。

 

去哪裡吃,去哪裡玩,發展到去哪裡玩只要吃就對了

如果外國旅遊的目的設定為這一趟是美食之旅可不可以?

我有一個好朋友說這次去琉球,走的是美食之旅,一定要把想吃的都吃一遍。

我覺得這個旅遊企畫的主題非常明確,手段很霸道,任務很艱鉅啊。(笑)

我這朋友對吃和美食並沒有執念,只是單一次旅遊的主張罷了,另一次可能又是廟宇建築之旅或者諸佛晉謁之旅。(對,說的就是杜同學啊。)

不過我觀察各旅遊網站吸睛之處,大抵用美食誘惑是絕對錯不了的,

例如宣傳台灣就不斷的用夜市和小吃來表現。(給歐洲線的廣告拍拍手,用了八家將圖騰了,終於有點突破了。)

而就在剛剛看到一個用"喵"來注文各種料理的長秒數廣告,打著請到日本某市的旅遊的大旗,

影片中的妙齡女子不斷的展示吃相,秒數停留在特色食物的時間反而不高,

這讓我這個結論王,不禁想著一個驚人的結論:觀眾不知道何時已經把「只要給我好吃的就是好玩」當成一個生活理想,

這創意背景會不會是發想廣告的人也認為只有美食最能吸引人呢?(美女不夠美和食物沒有拍得特別好吃,但是台灣觀眾也會買單的。是這樣嗎?)

 

在地球上又多打了一個卡,似乎也象徵了某種人生的成功。前些日子,現役海外旅遊領隊的S說,在帶隊時不管去什麼知名的景點,甚至任何地方,

當我們走訪一個不同於日常的他方,都會有團員說「我們來這裡做什麼,這有什麼可看的,好無聊啊」,

從這個反應再回頭看網路上轉來轉去的文字或影片,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現狀都還是去哪裡吃(美食),去哪裡玩(旅遊),並且決定於所謂「去哪裡玩只要吃到就對了」,之後回家再曬下戰利品,人生至此也就圓滿,

 

從網路傳播來看生活實態,我們都是行動的胃袋。也許,我們也只能是行動的胃袋。

 

延伸閱讀:
#《文章自在》張大春:我在召喚那些畢業後就不寫文章的人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8653
#「下一次去名古屋吧!喵〜」名古屋旅行美食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kkYhi5Aj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