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鐵市廳站出來往北的大路走不多遠,就可以看見一個好像燒酒螺造型,名為Spring的LandMark,清溪廣場也就到了。清溪川從這裡被規畫為城市綠化帶,一路往東綿延。首爾除了被漢江切割為江北江南,市中心還能有這樣的水系,是這個城市的福氣。

2005年,在北京達觀工作期間內,我們的海外對比開發項目,分別是日本的六本木新城/櫸木大道高級公寓,台場濱海高樓層公寓,香港的凱旋門和首爾的太陽廣場。我(策企畫部門)被派到東京考察,市場部門的同事去首爾,調研部門的同事去香港。影響一個城市房地產價值的因素,天然的肌理(地段/環境)和城市規畫這兩個特點綁在一起評估,大概就占掉百分之90的決勝因素。地段固然是基因,但是爸媽基因不好,就要靠後天栽培,後天栽培手段要省力,不如先天爸媽(城市)基因給得好!!!這是從房地產看清溪川。不久之前,清溪川也是一條臭水溝,一直到李明博當首爾市長之後,才搖身一變,變成城市綠化帶。於此同時,首爾林(類似大安森林公園的城市綠肺)也是李市長時期被宣揚的政績之一。也因為對首爾建設有功,李明博出來選總統時以極高的聲望順利當選。

清溪川一直到今天都是首爾的驕傲。即使清溪川的整治存在爭議,不可否認的是對於人們親水的天性,這一條水系確實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樂趣。

這一天我大概"只"走了七條橋左右的距離。一直走到乙支路3街地鐵站。如果有下一次,我想走得更遠一些。

IMG_7210.JPG

IMG_7199.JPG

 

IMG_7214.JPG

IMG_7215.JPG

IMG_7216.JPG

IMG_7234.JPG

IMG_7246.JPG

IMG_7247.JPG

IMG_7248.JPG

IMG_7259.JPG

 

IMG_7273.JPG

IMG_7274.JPG

IMG_7275.JPG

[維基百科]

清溪川自仁王山為起點向東穿過韓國首爾市中心,

總長約13.7公里的人工河流。(在首爾市區部份約5.8公里/  步行全程往返要約3.5個小時 )。 

在朝鮮時代為解決雨季積水無法排出市區而挖掘,過去曾作為下水道使用,2005年改造轉型為國際知名觀光景點。

清溪川為漢江第二大支流,在城東區的沙斤洞、松亭洞、聖水洞與第一大支流中浪川匯流後進入漢江。

 

*1914年日本殖民時期改稱「清溪川」,因是朝鮮人和日本人居住地的界線,當時被日本人嗤笑為「濁溪川」

1960年代朴正熙時期,由於經濟增長及都市發展,清溪川曾被覆蓋成為暗渠,清溪川的水質亦因廢水排放而變得惡劣。1968年更在清溪川上興建高架道路。

20037月起,在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推動下進行重新修復工程,不僅將清溪高架道路拆除,並重新挖掘河道,並為河流重新美化、灌水,及種植各種植物,又徵集興建多條各種特色橋樑橫跨河道。復原廣通橋,將舊廣通橋的橋墩混合到現代橋樑中重建。修築河床以使清溪川水不易流失,在旱季時引漢江水灌清溪川,以使清溪川長年不斷流,分清水及污水兩條管道分流,以使水質保持清潔。工程總耗資9000億韓圓,在20059月完成,成為首爾市中心一個休憩地點。

爭議

當年參與清溪川整治工程規畫的首爾大學景觀系教授金晟均批評:「韓國人引以為傲的首爾市清溪川其實是一條沒有生命的人工排水道」並稱「這是一件相當政治導向的景觀工程」。他批評清溪川在兩個月內完成一年才能夠完成的環境影響評估,難以嚴謹地考慮河川生態和永續經營等問題;清溪川80%的水都依靠馬達從漢江抽取,由上游往下游放水;清溪川河床採取「三面光」工程 ,過度的水泥化及人工化,並且鋪上不透水層防止滲漏至首爾地鐵;清溪川每年需要耗資至少700萬美元維持,一旦韓國政府預算不足,整治後的清溪川可能再度死亡。

p.s.三面光工程

「三面光」與「二面光」河道的模樣不難想像,如同許多民眾對於河川的第一印象:護岸,甚至於底床均為混凝土所覆蓋。河床連著護岸均受到混凝土的覆蓋,我們一般戲稱這種河道為「三面光」的河道;若河道只有二旁護岸遭受混凝土的覆蓋,則稱之為「二面光」的河道,這兩種河道因為混凝土河道剷除了所有自然河川該有的配件,造成暴雨來臨時,不但洪水流速加快,更無法留住水資源以補充地下水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