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外白渡橋,位於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交會之處。

想要了解上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走一趟上海城市規劃館,可以得到比較清楚的輪廓,
上上策是有人導覽,有助於理解實體的上海。
2006年爐主初訪上海,除了在上海城市規劃館用心聽了一回導覽員的解說,
那小帥哥熱情活潑,講解生動,讓我對書上的、平面的上海有了立體的,時間斷代的認識。

這輩子第一次(2006)的上海印記,是園林看到飽。而這一次(2007),是居遊之旅。
東方明珠塔偉則偉矣,對爐主而言,那比較像是城市與城市之間拼高度的作品;
以有限的旅行者時間來看,浦東行程往往被排到很後面很後面...,
猶記得2006年初第一次來的時候,車行往外灘的和平飯店住宿之處,
通過了外白渡橋,那個港劇裏上海灘的外白渡橋,那個情深深雨濛濛,趙薇跳下去的外白渡橋...
根本不會有人知道我多想要在橋上走一走,跟團行程裏沒有這項。
整整一百年後,2007,我自己一個人在外白渡橋上慢慢的看這一座橋,
做為今年告別上海之前,最後的巡禮。




白渡---跟白吃白喝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不給錢。為什麼不給錢可以變成一座橋的名字呢?
這是我很早很早之前的疑問。

難道以前過橋要給錢?還是說有人鋪橋造路,造福百姓,所以以為紀念?
外白渡橋這四個字,像一個盒子,急於想要打開這個盒子,看看盒子裡有什麼故事。

<要講古了...>

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清朝的時候(1735年雍正年間),蘇州河(吳淞江)是有橋的,
但是是浮橋(沒有橋基的那種),來往蘇州河(吳淞江)兩岸的居民或者買賣,
都是用擺渡,小船接駁以利東西。

後來,八國聯軍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勢的英國人硬要跟中國做生意,還要最惠國待遇,
在上海,像分贓似的,你劃一塊租界,我劃一塊租界,現在的外灘這一帶,就是當初的英租界。
1843年上海開埠,1856年英商成立了一個“蘇州河橋樑公司”,
在河東口建了一座木橋,叫“威爾斯橋”。
因為是私營的,來往要收費---此路是我開,此橋是我造,若要橋上過,留下買路財。
1872年,工部局收購了威爾斯橋,由於使用率加大,又另造一木橋替代,並且不再收費,可以白渡過去,
從此就被叫做"外白渡橋"。1907年,外白渡橋改建成鋼橋,所有鋼材料均由英國進口,
整座橋樑的技術和工藝也是由英國人完成的。這是蘇州河的第一座,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鋼橋。
整體是鉚接的鋼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質料和技術也許都不是最好的,
但是,外白渡橋經過了一百年,到今天還老當益壯的接駁蘇州河南北兩岸,而且,繼續白渡。

這個雙關是淚中有笑的趣味。外擺渡橋,外白渡橋。




 
橋面有微微的隆起,可見兩個入口,是不等高的。外白渡橋是單行道,從外灘方向單行進入虹口區。

 
爐主背著流浪天涯小包包,嘿咻嘿咻的繞橋一周,白渡了一回。
往西看,是一座水泥大橋,為舒解外白渡橋的車流量而建的;
往東看,當然就是金燦燦的浦東新區。天氣霧濛濛的,
但高聳的東方明珠塔依舊是最容易識別的上海路標。

不知道現在算不算旅遊淡季,外白渡橋有三三兩兩的遊客。
看著巨大的鋼柱交錯有序的線條,用鉚丁固定。
這裡沒有"不要摸"的告示,我摸了摸這些鉚丁,觸摸,
讓我感受到質料的強度,像是安慰家裡的長輩那樣拍拍她們的肩膀,
當她們說起當年苦日子的時候。
希望外白渡橋不要有被褻瀆的感覺,因為我是畢恭畢敬的。

當初,淞滬保衛戰開打的時候,日本鬼子打下虹口,
大量的難民放棄家業,攜家帶眷,只想活命的走上這橋,
湧入了外灘的租界...這一條橋,也可以說是生命線。



上海之於我,是一個旅遊的據點。儘管全世界把焦點望向亞洲,看好中國,
尤其是北京上海的時候,上海還是被戲稱為不格調的城市。
原因之一,就是上海有著太多而複雜的建築表徵。
中西合壁或是不中不西的評價都無損於現世的這個上海。
電影裏八百壯士有徐楓,現在,湯臣的徐楓,
在上海灘起造了中國最貴的房子叫做湯臣一品。
這種相關性隱隱像我透露著生命裏某些不可逆料的可能。
算起來我還是一個貪看風景的觀光客,只是,在生命的路途上,
下車走過一次兩次,上海就不再只是旅遊書上的上海而已。
那裡已經有我的記憶。




把外白渡橋當做一個小句點。下次再見。上海。
我也將如海上花的幻影泡沫,有一天終將離去,而你,會在。


<批也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