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前看到一篇報導,內容是說全身上下名牌的大學女生,認為一千元書錢太貴。

標題是:錢花在哪,決定你的深度。(<--這種標題的寫法,意識型態上就是有優越感啊)

 

<出處註明:商業周刊,作者:Joe>

錢花在哪,決定你的深度》肩揹LV、手拿iPhone6,兩個女大生卻說:1000元書錢付不起

記得之前有一次去某個大學演講,演講完畢後,有兩個年輕的女生趨前問問題。問題本身有點複雜,所以在解釋了我的概念後,看對方還是有點困惑,我就跟她們說,這概念其實有好幾本書有談到喔。我就憑著印象給了她們幾本書的書名,請她們去書店找來看。

不過提完這建議後,發現兩個女生互看一眼,然後緬靦的傻笑回覆:「可是,這樣要買四五本書,感覺好貴喔! 這些內容有沒有哪裡...嗯、比方說網站之類,可以免費查到?」

聽他們一說,倒是換我瞪大了眼睛,有點不知道怎麼回應。

她們看我沒回答就又補充:「你知道,我們兩個還是學生,沒什麼錢。 想說如果能有免費的資源,就太好了!」

我低頭一瞄,看到兩個女生打扮都非常時尚。肩上各背著一個LV的大提包。我對LV沒什麼研究,但猜測這個包大概上萬元是跑不掉的?只是我對包包不熟,一下看不出來是真品還是高仿品。但就算撇開包包不談,兩個小女生還一人手裡拿了一支iPhone6+。這東西我倒就有能力分辨真偽,看起來應該是真品無誤!這是讓我不知道如何回應的原因:一方面兩人用著LV與iPhone6+,另一方面又跟我說沒錢買書?這實在讓我不太知道該怎麼繼續建議才好…

這其實是個近幾年滿困擾我的問題(之一)。一些年輕的朋友有時來找我們問問題,給了方向之後,對方都是攤攤手,說自己沒錢(比方說鼓勵他們去上某些課之類)。真沒錢的人,說自己窮,我當然可以理解,幫得上忙的也願意多花些力氣幫他們想想更便宜的替代方案。但更多人是你從他的手機跟身上行頭來看,卻怎麼也看不出貧困感。

我們也認識很多學校老師。有時候聊天也會聽到他們講說:「現在很多學生會嫌課本貴,跟老師反映沒錢買課本。 甚至要求老師改教材...」可是這些同學卻有錢買手機、電腦、平版。這些3C玩意全都有,而且還都是最新、最潮的機種。

可是你說他們是騙人的囉?其實他們也沒有騙人,他們是真的手邊資金很吃緊。吃緊的原因,剛好就是因為花了兩萬多買了最新的iPhone(以及其他東西),而且往往還是分期刷了好多期才買下。因為要還分期的錢,以致於手邊真的很困窘。每個月連吃好一點都沒辦法了,若還要買個超過千元的書籍,當然他們更是唉聲不斷。

不過,我一直覺得這狀況其實有點不太對勁。我總覺得,大家花錢的方式應該反過來。像我自己,寧願平常吃好一點,寧願平常手上資金保持寬裕,需要買書時我會毫不眨眼的大買下手,但不會把錢花在iPhone、或是包包這些東西上面。

我的概念是這樣:書本這東西,其實是別人把知識幫我們有系統整理好的結果。以台灣的書籍而言,一本平均250元,不過等於一餐調理包簡餐的錢。貴一點的書往往也不過千元出頭,但你買下的可能是可以用一輩子,甚至能幫你賺一輩子的能力。這種投資,真的是太划算,也太便宜了。

也因此,我自己的習慣是,當我想學什麼新東西,我先問問大家這領域哪些書最好。如果身邊沒人能問,那我就上書店把評價不錯的相關書籍「一次找來」,五本也好、十本也罷就一次打包買回去。買回來後,則盡快把這些不同專家的觀點都看過一遍。如此,我就能迅速學會這些知識,還可以吸收到不同專家的觀點。這才花多少錢? 往往不會花超過兩千元。看完覺得好的,就留下來,差一些的就捐出去或是直接廢紙回收。若從長期成長的角度來看,這其實「一點都不貴」。

吃東西也是一樣。很多人省錢買手機,然後身上沒錢只好餐餐吃泡麵、或只吃很便宜的便當、喝很便宜很大杯的手搖茶。但老實說,我覺得這實在不太對。怎麼會是犧牲身體健康,而把錢省下來買奢侈品呢?食物很明確是一分錢一分貨的東西。雖然貴的未必真好,但便宜的幾乎不會是好的。

當然,有人會覺得,買隻最流行的手機,能讓同學朋友羨慕自己、又可以透過手機維持友誼、還可以透過手機上網看新聞、更可以裝些App自我學習。而且一隻手機好好用也可以用個三年啊~可以炫耀、又可以打發時間、還可以自我學習,這不也是是很棒的長遠投資嗎?

但我得說,手機這種東西,越是潮的、越是一開始會缺貨難買的,其實退流行的越快。今天用iPhone6+還很酷,但明年大概就算落伍了。如果你不介意別人覺得你落伍,只要它不壞當然可以一直用下去。但大部分會追求最新規格的人,就是會介意別人眼光的那群人。所以自以為能用三年,但一年其實就又有新款。換言之,這類追逐,可永遠沒有盡頭。

但若你只花個一萬元買隻平價點的手機,把兩萬元省下來,平常讓自己吃好一些,讓自己每個月能多讀兩本書。同樣三年過去,你絕對會比別人成長的更多。 若越早能體會這概念,持續每過月都投資兩本書,你的成長會比周圍人來的多好多倍。假以時日,這類成長會反應在收入上,屆時你會有能力買更多的物質,而且能維持同樣的成長動能。但若你每年都把錢浪費在你無力負擔物質炫耀上,你每年都吃得不好、你也總是沒錢自我成長。時間越久,你能負擔的物質炫耀品將越差。此消彼長,人生將會越來越不如意的啊!

PS:那能不能追這類3C的流行品?當然也行。如果你已經在工作,收入不錯,行有餘力「有些閒錢」,想玩手機、想玩平版、想買包包倒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注意:有閒錢是一切的關鍵)。但千萬不要因為買這些東西,把自己搞窮,把自己的生活預算壓縮到、把自己學習新知的預算壓縮到、把能讓家人快樂的資源擠壓到,只為了買些吸引別人目光的東西,那真的就太不聰明了!

-本文獲「專案管理生活思維」授權轉載

------------分隔線--------------------

讀完這篇文章,又讓人想了一下關於:

金錢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三觀。這和我老是跟人家有"衝突"的議題,實在很有意思。

回到台北生活之後,我跟朋友笑稱,"文化衝擊"很大。

在"錢花在哪裡"這種事,以及"花了錢之後的個人感受",於我而言,常常讓我想很久。

我們很容易陷入"買書比買奢侈品正確"的黑洞裡去。買書是投資自己,買奢侈品也是啊。

(我不是要討論什麼是正確的。假設我們現在是在陳述自己的觀點,那我的觀點就是只是我的。)

前些時候和朋友去聽作家講座,作家的書我已經先購買了,朋友在現場用捧場的心情買了最新出版的一本。我說,如果妳想要看,我這邊都有。朋友說,喔好,我要的話再跟妳說。

朋友又說:"已經好久不買書了...當然也是會看啦,不過,不一定要買啊。"

這句話的背後,我知道的是,我很久都不看書了。

從買書很貴,書很佔地方,我家沒地方擺,一直到我沒時間看,我看電腦就好了等等原因(藉口?)。很少把生活費用花在書上。<---這有什麼好說的,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

我在意的是,自我成長。

我這朋友這幾年熱衷投資遊戲,言談之間都是房地產投資,以獲利為目的。我總是一邊聽著一邊想著,投資人支撐著房價,怎麼樣都不會反應出供需之間的合理性,怎麼可能會有合理的房價呢,別做夢了,有錢的,把房子看做聚寶盆,只想更多,沒錢的就只能繼續靠妖。這世界就是這麼公平。就算我不同意這樣的操作,但整體人生來說,我的朋友並沒有錯。我可以把讀書看做投資,我的朋友的金錢觀又何嘗不是在為一個人的老後做投資呢?搞不好我以後要去她家蹭飯呢。

這些話題讓我這麼不舒服,我也只能按下不表,不起衝突,不表態。以免影響友情。

就算關注的人生議題不一樣,還是可以做朋友。

不讀書不買書,只想在房產上翻倍賺的朋友,沒有錯。這是一個例子。

 

另外一個例子,"難道我不能只是過日子就好嗎?"

真正身處台灣才發現每天的新聞真是乏善可陳,鼻屎大也拿出來講,所謂的鄉民,明處的暗處得逮著機會就這些議題夸夸其談---我覺得某些時候我也喜歡發表意論,包括現在!---我們生活的社會,其實很難讓我們置身其外,言論自由被抬出來當做大旗子,就會變成我說什麼是我的自由。我發現這當中真的有專門吵架的,有的是生活太無聊窮酸一頓的,有的是大舌愛啼胡說八道,總括來說得到一個印象,就是台灣人的邏輯真的很差,即使需要辯論,也很難不變成謾罵。

比如MERS。比如服貿以及反服貿。比如媒體的措詞。比如同性婚姻。

我的反省是,我能不能讓自己不說,拿掉自己"發言的權利"。我的內心是非常關心公眾議題的,但我不想陷入吵不出個鳥來的無間道。就這個話題,有一個仙女一般的朋友她說她不關心這些,"難道我不能只是日子就好嗎?"

我想了一下。當然也是可以啦。只是要活出物外,對有些人來說很容易(例如我母親),但也有非講不可到處砲轟的鄉民大軍,想來我只是被"文化衝擊"衝擊個七葷八素的罷了。

背名牌包拿哀風6的女生,不想買書。

一頭扎進投資房產的。

不聞世事的。

他們的對面,是一個這樣的我...

01  把積蓄又花光去裝修房子,夏天不肯開冷氣,

02  拿買菜的錢去買書,

03 沒有電視看,卻在FB上吶喊贊成同性婚姻,多元成家,

04 在新聞網頁底下,忍不住留言對抗聽起來沒道理的讀者留言...(<--後來我就要自己停止這種蜀犬吠日的行為)

對,是我。

 

我只能想自己要如何定義金錢和支配它

他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我無權置喙

至於人生

當然是同聲同氣走得比較遠啊

 

 

 

(從一篇文章引發的聯想。因為天氣很熱,所以腦子不好使,寫成這德行。不變的是,我真的,真的真的,衷心的希望大家都得到理想的幸福。)

PS
6月19日寫的

[大放厥詞和言論自由之間]
言論開放,好像是說大家有話盡管說,無論什麼議題,都可以,這個叫做自由。
自由,可不是有屁就放啊。
屁的話是一定要放的,關乎生理和心理衛生,但說話不能當做是放屁。
自由的前提是紀律。無論是在網路上或者是生活當中,網路當然也是生活的一小片,我指的是虛擬人際關係和實體世界的人際關係,言論自由的前提,是高度的自律。

回到溝通的本質,是思想的交流,沒有對錯,非常中立的。但凡有話想說,有意見想要表達,無論是透過何種媒介和介質(文字的影像的),無非就是爭取認同吧,在行銷理論上是一種推銷。向特定或者自我設定的對方,推銷自己的想法。

然而call-in文化和談話型節目鼓勵了人們都有資格說話。有的時候我會拿掉我發言的資格,就是"我沒有資格"的意思。即使這樣我仍就常常犯了大放厥詞的錯誤。

 

 

6月11日寫的

[過馬路的觀察]
在北京三里屯,人群集合到一定程度,就自發性的走過去,即使是紅燈狀態,連車子都要讓人先過,很是神氣。
在不熱鬧的小街上,紅綠燈純粹裝飾,車子和人自己看著辦,斜著過街所在多有。轉向車和人搶過,看誰身手好。

在京都,即使是半夜,人們和腳踏車通常會等燈。偶有闖燈的。
轉向車一。定。會。停下來讓人以及腳踏車先行通過。

在台北。紅綠燈還是有人看,只是闖紅燈的好像越來越多,人和機車都是。大半夜的,人通常直直走過去,機車汽車倒是乖乖等燈。

轉向車不。一。定。會讓過斑馬線的人先走。過馬路的人總是比較緊張地加快腳步。

 

6月5日寫的

[關於拍照的事件簿]
之一
前些日子待在京都。北京的前客戶知道了,火速趕來關西找我,
他說因為有我在,肯定看的玩的吃的買的與自己前來走馬看花大大不同,
除了順便去大阪看建築案例,五天中掐頭去尾,
硬是擠了兩個全天在京都,從早上天亮到半夜把我綁得死死的。
這倒也沒有啥子好抱怨的,兩人一起畢竟難得。

京都城的文化刺激也太讓人興奮,整座城都好拍。
這個跑過大江南北周遊列國的傢伙,
所到之處手機拍個不停,山光水影倒也合情合理,
隱巷密店裡不由分說拍拍拍,不管不顧的,
讓我好生~~規懶趴火。(有這個東西嗎?)

忍不住了,我說,你倒好意思,都不問問人家給不給拍啊?
他,一臉疑惑,意思是不能拍嗎,我們在中國都是這樣的。
我說不可以。話頭才剛落地,果然,在110年的老鋪子裡,
一邊猶豫著不知道該下手買哪一件,
一邊見獵心喜拍個沒完的時候,服務人員前來勸導,說:
我們店裡是可以拍商品的,但是請不要拍到客人。
權充翻譯翻給他聽,但是,他只是表示知道了,沒有歉意,也沒有道歉。

即使我倆關係再鐵,這種舉動實在讓我退避三百舍,外加從此打入冷宮。
我看這傢伙在我這裡是很難翻身了,不知進退莫此為甚!

之二
前幾年追過一個當紅部落客,這人紅到旅行時打卡,
線上SNG,隨時都有人搖旗吶喊。剛剛按過讚,他又po上新文,說:
這家店是不可以拍照的,但是我有練過,奉上新鮮偷襲照,小孩不要學!

這是什麼鬼話?就算我再仰慕對方的才情,再怎麼對著資訊流口水,
這人品都無法讓我多看一眼,讚就留給你,取消關注留給我。
所有的讚留給不分是非,想占人便宜的同路人去按好了。

之三
以某攝影家為名的FB社團上,世界各地的攝影同好結黨結社的揪成一團,
時不時的貼上自己拍的作品以饗同好,我也忝為一員,
但是看人貼圖得多,自己沒啥好貨可貼。

昨日見一帖,台灣同胞去了福建土樓,照片是牆上掛了一只鍋。
光影互見,有著時間感,庶民生活題材對我來說是心頭好,忍不住多看一眼。

這人寫道:
客家圓樓內隨拍(我在拍的時候裡面居民跟我說那是鍋子,廢話這我也知道,他以為外面世界鍋子跟裡面不同嗎?搞笑)
拍攝時間:2015年3月26日上午11點03分23秒
拍攝地點:福建華安土樓一角

廢話。搞笑。---請問,是誰讓你這麼自大!!照片夠美,影者醜斃!

---切割分隔線---
不過就是拍個照罷了,我搞什麼潔癖。
隨便慣了的,也不過值得隨便的對待。

結案。

 

 

離開北京之後,還是一個氣噴噴的中年婦女啊。台灣更近了,更切身,也更關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