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油條去哪裡]
我不確信我小時候吃到的油條是一種政治正確,
對我個人的飲食史而言,
「小時候的油條」吃它的起鍋後金黃酥脆,
一碗溫熱的甜豆漿配一根油條,
早餐消夜這兩時段都可以當主秀,
這是在小時候的早餐店才體驗得到的;

「我小時候的油條」放一陣子則顯疲軟乏力,但韌性極佳,
通常是出現在家裏的餐桌,
台灣人把油條沾醬油配熱稀飯,
油條韌一點無所謂,
咬住了,向左或向右撕咬拉開即可,
餐桌上的油條很少切開剪開,
分量斟酌約莫是一人一根自己咬,
地位和醬瓜肉鬆是一樣的。

 

當店吃才是油條的王道。
現在啊無論什麼都可以打包帶走,
先不說店家選料作法是不是很厲害,
光是帶走時裝袋裝盒裝杯的,
要脆的被摀住了變軟趴趴,
要表面降溫的變坨了,
要冰的回家變水水的,
千方百計帶回家結果吃不到好味道,
細究起來我們還真是不講究。

 

說回油條。
在中國,麵粉可能是對的,
但是環境普遍不佳,油品難測,
我們就不為難自己非吃油條不可。
在台灣,貌似很難找到個子挺拔高帥,
皮膚金黃油亮的帥哥油條,
尤其中間那個腰線哪...要說性感,現在的油條不性感。
光是外表就「黃」了,
今時今日畢竟是一個看臉的世道,
我很難相信歪瓜劣棗的油條是可口的,
日日走過那些還賣著早餐類商品的檔口,
向外的門臉掛著幾根垂老的油條,
燈光昏黃,黯黑粉末嵌入細小的縫,打擊食慾莫此為甚。

 

到底油條都去了哪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