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首爾安頓好民宿,便跑出來探險了。選了一個車站去當做地標,東大門。
對一個路癡來說,方向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因為有路就會有方向。而路,就在腳下。
探險之所以是探險,是探,這個探字有提手旁,世界就在這裡展示,等你來"拿"---提手旁。
至於險呢?就是迷路。(啦啦啦...XD)
看電視劇時知道了首爾人過年會去鐘路,那裏的"一個甚麼地方"可以做新年朝拜,甚麼地方沒記住,鐘路倒是記住了。
我是看到地圖上的鐘路兩個字決定出發去東大門。
如果是台灣台北的話,不就是龍山寺嗎!<--大地方叫做萬華,甚麼路倒是很少提及。
隨便從一個地鐵出口出地面之後,順著筆直的大道走,一條大街,滿地落葉,真是美極了。
這是梧桐?
認識的植物不多,這時就有點遺憾---因為叫不出人家的名字。在上海出張的記憶對比出來的印象就是梧桐,如果記錯,那真是失禮了。對不起。
我把自己的鞋埋進有點厚度的梧桐落葉裡面,這個季節落葉囂張,整個首爾鋪滿銀杏+梧桐,像是有人鋪上了精心設計而刺繡的地毯,視覺柔軟。
這條街上許多營生,小商鋪特別多,飲食店也是那種小吃店,卻是庶民味道濃厚。看到甚麼好玩有趣的,我就走進去...參觀。
社區型的超級市場,看見冷藏櫃裡一包包美麗得要死的葉子,從經驗得知,這些葉子都是吃烤肉時用來包肉的生菜葉子,櫃上的陳列簡單,一包一種,可惜我一個也不認識。
(我究竟認識甚麼呀我這個笨蛋!)
那些葉子的形狀從現在這個"賣出去"的地方看,不同於"在餐桌"時的姿態。怎麼說呢?嗯,在冰箱是植物,在餐桌,是,食,物。
在冰箱是一包一包,在餐桌是一葉一葉。
在冰箱是素顏,在餐桌,嗯,好像化過妝。
光是一個冷藏櫃我就看好久。
然後是日用品櫃。韓國這個看臉的國家(語出千頌伊),洗頭洗澡洗臉染髮塑型的產品也未免多到神境界,更有趣的是即食的藥草茶和植物性飲料---包裝上都有功效說明!
(我這個神經病其實是職業病。)
泡麵種類也很多,很多很多。
看到高興才出店門。招呼的營業員在今天收市之前仍然賣力的吆喝著。
好有活力的城市啊。雖然聽不懂韓語,但是那個語調一點都沒有大嗓門給人的壓力感,反而像鄰居親切的招呼。
我明明看電視時總結出韓國人大嗓門的結論(偏見!),但是這條街的招呼叫賣,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不爽。
(寫字的此時想起北京平民的街,那些吵死人的高聲喇叭放送和尖嗓永遠讓我掩耳快逃...)
然後我又逛了服裝店,戶外用品店。路邊有賣魚的,一框一框的帶魚,正在最後促銷。
三兩步就是一攤路邊攤,比較普遍多的是天婦羅和黑輪,甚至有烤雞肉串以及烤栗子。
再來就是咖啡廳了。一家比鄰一家,它們就算開在一起,兩家連著,裡面也有半滿的客人。<--完全神奇!(李寶娜的首爾腔發音)
持續的走路。之後在自己設定的一個折返點找一家咖啡廳,休息一下,然後過街,從對街走回東大門地鐵站。
等我過街之後,差不多街邊的商店都打烊了。
興致高昂的研究人家門口的菜單和廣告。這一邊炸雞店好多家。傳統的朝鮮冷麵小吃店也很多。家家都有味自慢的定番菜單,看了會覺得富足的一條街。
一座像是華西街夜市的牌樓引起我的興趣。我走進去了,也發現這裡的小吃店真的,也類似像華西街!就是一格一格的隔間,大家賣的東西也都差不多,平民美食辣炒年糕幾乎每家都有。
中間的過道擺上桌子,像是同事的小白領喝著酒,聊著天,他們就坐在這座夜市美食街的中間。
我在想,我要不要也進去體驗一下。
我可以點一個辣炒章魚腳就好。
走在11月的首爾街頭,氣溫沒有想像中的寒冷。身體發熱微汗加上疲憊的小腿,形成感官上又違和又協調的滿足感。
第一個晚上的夜遊以溫柔的老城門做終點。現在看到這城門的晚安照,色溫很讚,調子也出來了,天空薄薄的積雲也似乎層次分明。
呆立在街頭好一會兒,才回神搭地鐵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