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什麼?

這是蒓菜。蒓,音唸做純。蒓菜也叫做西湖蒓菜,像是微型的荷葉。

既然長得荷葉,想必也有親屬關係。在查到的資料裡是寫的:蓴(音唸做純)---蓴菜(或名蒓菜) 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植物,古籍中有茆、水葵、鳧葵、馬蹄草等別名,是蓴科(Cabombaceae)蓴屬的唯一植物。分佈於泛熱帶地區,如東亞(蘇聯、日本、印度、中國)、美洲、澳洲和非洲的西部。中國大陸是蓴菜的重要分佈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雲南、四川等地區。蓴菜嫩葉可食用,味美可口,如「西湖蓴菜湯」即古老名菜,含有豐富的黃酮及多酚,研究指出具抗氧化及抗菌作用。蓴菜生育環境僅適應於酸性湖沼。

界-門-綱-目-科-屬-種,蓴科蓴屬的唯一植物。這蒓菜讓我有物稀為貴的豪華感。

爐主曾在北京的酒樓裏遇過一次,吃過一回,衝著西湖蒓菜四個字滿滿的江南風情,這一天在上海的小麵館裏,食指落定,點了一碗三絲蒓菜煨麵當做午飯。結果店家端上來一大海碗,足夠四人分食。
 
蒓菜葉片本身就有膠質,所以湯汁有羹湯的效果,具有新鮮的草本滋味,清爽,又滑嫩的口感,這煨麵用的是骨湯基底,讓蒓菜不那麼單調。
飲食也能長見識,這稀有的水生植物在江南,算是常見的食用植物(野菜乎?),我這廂吸哩呼嚕的,把見識吃進肚子裏,安慰一下甚冏的腹笥。




 
同一餐飯。吳小瓜的午飯是小碗餛飩。配色真漂亮。

在上海,湯品的選擇比北京多了些。一般的北京家常菜館裏,最多就是西紅柿雞蛋湯,或者紫菜單花湯,我還妄下結論的說過,北京人不喜歡湯!曾經問過同事在家都喝什麼湯呢?同事的回答也都中肯,因為家裏常常出現的,都是粥,像是"玉米面"或是小米粥,配飯配饅頭配大餅,粥所提供的水份也就足夠了,所以也不覺得湯有什麼特別的,或者餐桌上需要一道水水的湯。因地域不同,物產不同,所產生的飲食內容也就有極大的差別,觀察起來也十分有趣。




 
兩元早餐,福建沙縣小吃---餛飩湯。這是在上海某一天的早餐,我住的小旅館路口,有好幾家小店面,標榜著福建沙縣小吃,在上海標榜福建地方小吃,這倒是勾引了我好奇的那一根神經。話說沙縣人幸喜外出,又善於做小吃,落戶的地方就此做起小吃生意也理所當然,並且蔚為流派。更有"沙陽歸來無小吃"的感慨---呵,架厲害喔。

在台灣,像是米粉湯這樣的平民小吃,味覺的主角除了大骨湯,再有就是畫龍點睛的蔥油以及蒜酥,方能顯示出正港台灣味,而我眼前的這一碗沙縣小吃餛飩湯,在油料中,隱約有陳皮的芬芳,壓抑油膩感,加上鮮豬肥瘦比例恰當,整體的演出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上一回造訪上海,曾在豫園的綠波廊用餐,算是比較正式的餐廳用餐經驗,海派的調味偏甜,讓北京來的同事們都食不下嚥。口味養成一旦習慣,就容易不習慣。大餐與小吃,於我而言,我好像比較偏向小吃這一邊,無論習不習慣,總是藉由食物多認識一點我所在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