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O4SvaNxR6jX8TDJ0iCMVf.jpg

SQ14xHE8jllY02H3bV5u.jpg

yjN8bw5ZUYzTuUiHPmWVt.jpg

【從土豆與馬鈴薯的延伸討論】
和同樣混Kpop粉圈的朋友提到瑞鎮家綜藝節目。暫以「月」為名,月是浙江人,和我的關聯是我們都北漂--都在北京的傳播圈工作過一段時間,後移居異國越十數載,是因為關注了男團才開始關心韓國的流行文化。除了韓文中有許多詞彙的發音和中文,甚至和台灣話很相近之外,為什麼韓國人向外文化輸出的時候都很理直氣壯的用韓文發音?
月說,韓國的節目提到韓文化的物件名稱或食物經常以韓文發音用以傳播,這是一種教育,非常有自信的文化特徵。
比如說最平民的小吃辣炒年糕,會直接說떡볶이(Tteog bokki)
比如說紫菜包飯,會直接說김밥(gim bap)
而不是什麼「Korean style Stir Fried Rice Cake」
一種用黏的米做成的長條糕粿,與炸過的魚肉薄餅一起用韓國特製的辣醬加水煮製,我們會加入一點包心菜和紅蘿蔔絲點綴其中。
或是不稱做「Seaweed Rice Roll」
這是一種韓式壽司sushi,用天然的紫菜包覆米飯、醃過的白蘿蔔、炒過的紅蘿蔔、煎製的蛋絲、SPAM或調味煎炒的豬肉,捲成筒狀,切圈食用。
這讓我想到小籠包要不是因為鼎泰豐而名楊國際,會不會還是再用steamed stuffed bun而不是Xiao Long Bao?
強勢的文化會往較弱的那方浸淫澆灌,但我沒有能力談這麼大的題目,我只是看到南韓藉由公演活動、文娛節目輸出文化,展現一個國家的風貌,這影響力已經有目共睹,不看韓劇的也開始看了,不聽流行音樂的也知道Blackpink和BTS,甚至下一趟旅程對著這個國家開始計畫。
我也有過因為看了旅行+煮飯的節目(是三時三餐和白老師系列節目)而冰箱裡開始囤放韓國辣醬韓國大醬韓國蝦醬韓國湯醬油韓國粗辣較粉細辣椒粉韓國本百分之百芝麻油,以及泡菜的飲食生活,初入韓圈,更能立刻感受到韓國人向外傳播時,會以自己國家的語言發音去教人認識「韓國人是如何使用或食用」這個東西的,可以從當中體察到這裡面有自尊和自信。
最近也注意到一個現象,更多台灣人不取英文名字來方便外國人稱呼自己,而是教外國人說中文名字發音;不特別解釋眼前的食物該如何用英文說明,而是教他說台灣名字,有趣的是味噌湯還是會說成mí-sòoh thng(認真一點,台語味噌湯叫做豆醬湯tāu-tsiùnn-thng)XD
一直在稱讚韓國人以軟實力說服了全世界,從韓綜瑞鎮家的菜單,也能體現出這種傳播的威力呢。
*韓國人把泡菜(品類名稱)的中文名字,官方指示以後中文翻譯都叫做辛奇(自己看wiki喔),其實現在直接說Kimmuchi這個發音似乎更普遍吧,要是認真想要認識小菜種類例如깍두기 (醃蘿蔔gag'du'gi', white cubed radish)直接說可能更有意思,因為韓國小菜的學問真的太大了。
*所以在台灣,我們還是把馬鈴薯叫做馬鈴薯má-lîng-tsû吧(我北部口音)。叫洋芋也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爐主納豆 的頭像
    爐主納豆

    爐主 亂燉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