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同學從強國回來過一段暑假,我們去寶藏巖喝個午後小咖啡。
 
從看戲聊到生活,從小孩聊到這一代的婚姻觀。
 
G同學提起強國年輕男女都是婚前就住在一起(同居),雖說不解,但現象實在太普遍,只能是見怪不怪。
 
同學說這些年輕的孩子離開父母,甚至離鄉背井,看起來是自立自強自食其力的開始,但認識男女朋友就同居,說是要省房租省開銷,實際上正是一個家庭單位的規模了。
 
「省錢說」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屬於經濟層面的原因。
 
但我比較刻薄,我說他們想要免錢的性,免費的砲友,愛情的buffett 吃到飽。省錢又能得到性福,表面上一舉兩得。另外加入一個心理因素,一個人漂在城市,需要有個伴,同居可以獲得說話的對象,互相關心的夥伴。
 
同學還觀察到強國男女的生命節奏就是學校畢業,找工作可以很隨意,反正志不在工作,但找對象結婚很勤奮,一定要在最快得時間內領證結婚,婚前同居也是抓住男人女人的手段之一,不知道為什麼強國人這麼愁娶愁嫁的?
 
我們那個時代,跟人同居算起來是一件天大地大的事!
 
相同的是20代這個10年確實是尋找配偶的黃金期限,但在台灣鼓吹個人價值的思潮較盛,強調自我實現,因此拖晚了男女的結婚年紀,在台灣,我們發愁或被逼婚的時間點比較晚。
 
同學口中的不解,像是代溝,一個小縫就是30年。(我們的上一代,天大地大的事情是自由戀愛,是婚前性行為,是私奔!XD)
 
 
 
 
 
現如今,異性戀的話題是劈腿,是婚前安全性行為,是愛滋防治,是甚至多元成家以及LGBT平權。同居不是一個議題了,早就轉了風向,變成一個生活型態。
 
且不論強國男女婚前同居已經是常態,如果沒有辦法了解和理解,真不定哪一天我們的小孩也是這樣稀鬆平常的說同居就同居去了,屆時身為父母的,該有怎樣的心理建設?又或者無論做成什麼高度的心理建設,被通知時一樣晴天霹靂。
 
同居之於現在的20代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這一代(50歲)會認為有道德上的疑問,但是從人類社會學來說,同居有違道德已經不適用。如果苦苦堅持不道德,那就會變成50代的我們食古不化。
 
話是這樣說,但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這樣做。
 
同居的生活型態壓縮並消耗了從戀愛到結婚,兩人世界微妙的心理轉換。這彷彿是說同居提前提領了應該在婚姻中的愛與甜蜜,而結婚真的會變成徒具形式。
 
我曾經訪問過我的文案,他是婚前同居的樣本。我問,一樣是兩個人一起生活,差別是領證和婚禮,請問心情上有不同嗎,生活內容有改變嗎?
 
ZY的回答是,仍有所不同。
 
感覺自己變成太太這一邊大家庭的成員之一,這是同居時候感覺不到的,那時候你還不是她們家的自己人。這個歸屬,會帶來責任感。
 
即使生活中剔牙放屁都在同居生活中變得稀鬆平常,彼此成為先生太太的身分之後也照常相對剔牙,在被窩裡放屁,變化不大。本來就是愛著的,所以沒有更愛。有時會用調侃語氣叫對方「太太」,不像褒義讚揚,倒像是取笑對方跌價,從妙齡小姐輪為太太一族。
 
如果問我贊成不贊成婚前同居,我當然是不贊成的。說到底,我像是給自己打預防針。以後晚輩要婚不婚不用大驚小怪,更勁爆的要來,心臟也要夠強,相信自己頂得住。至於要跟誰誰誰同居,那真是再小不過的一件事,不要搞成世代代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