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方]山東煙台

這是今年的第__城市。煙台。

今天老闆問我煙台的地名由來,我說我不知道。

我說:你自己回去google.

(我覺得我在"情感上的愧疚感"已經淡很多,像這種情況,在以前,我會覺得我有點上不了檯面,有一種羞愧---連這個也不知道!---我現在不會這樣了。)

(是我比較不用功了嗎?)

(不僅僅淡定,還多了一點小嚴肅,心理素質稍為脆弱的對方,還會認為我在指責。---情感上的愧疚感,這個好妙,不知道心理學理論是怎樣說的?)

(我覺得是你治療了我。我總想服務別人,是你讓我覺醒,我甚麼都可以服務,對方也可以很方便,但是我可以不用服務那麼多,也不用服務不到點上的時候感到自己是失敗的或者唯恐你不愛我。不要這樣苛求自己。我可以做不到,我可以不知道。)

(我可以不用那麼好,我可以不,那麼,好用。)

------------------------------------------

這一次的任務是來參與客戶的集團(品牌)的媒體活動。出發前出了一點事情,同事捅了漏子,這結果變成我要頂他的位置,做他要做的事情,甚至,額外的工作是把重要的關係人整到一起,我的老闆要在場外進行一場叫做[向客戶道歉]的飯局。

真是的,生雞蛋沒,放雞屎有的安噁抗,雪上加霜的在我無盡的加班地獄之外,生事兒。

從昨天就追蹤了所有人的動向。今天繼續以電話,簡訊不斷確認客戶/老總的心意。

客戶也很累啦,半夜兩點加完班,今天早上七點半起來開整合會議,我追不到他行蹤的時候,硬著頭皮打電話,

結果這孩子因為太累了,還在睡...

總之還是搞定,用餐會的方式將[我司]的想法傳達給客戶。

這種飯有多難吃啊幹。---道歉的飯局。

這是中國式的方式,隱含在飯的後面,有可能是原諒過錯,有可能是飯照吃,頭照砍。

犯錯的人暫時被冷凍,不會再出現客戶面前。所以,我要承擔這個溝通的責任,幾乎沒有其他人可以做這件事,眼下最適合的就是我了。

好,我還知道了,客戶喜歡喝冰酒。(超貴的好不好,吼~~~)

好,我還知道了,客戶喜歡旅遊。(歐洲最好了。我今天講了東京,他也很感興趣...還講了壽司師傅做握壽司,每一次抓取的飯量,數一數,飯粒數目都一樣這種無用但有趣的豆知識。)

好,我還知道了,客戶喜歡唱KTV。

你們這些想要道歉的,示好的,接下去該怎樣做,知道了吧。

------------------------------------------

誠實,以及第一時間釋出歉意,就是補救法則的首則,首則,第一要先做的。

我想起你說,你現在不要回來,我不知道怎樣面對你。

無論會不會被原諒,誠實,以及第一時間釋出歉意,就是補救法則的首則,首則,第一要先做的。

逃避真是令人討厭,反感。你只會逃避這一招,也不能說你錯,畢竟我以前即使知道這招很爛也都收下。

我,其實也只能收下,對你。

-------------------------------------------

[旅人行腳]納@煙台/海昌鯨鯊館

海螺造型。一個不鏽鋼的大海螺。
厚厚厚厚後現代主義?

這地塊叫做漁人碼頭,今天在悅港餐廳午餐。(向客戶道歉的餐會)
⋯⋯ 聽到一個還滿感動的小故事:
當做為客戶的開發商想要進入這個城市圈地蓋房子時,
要和當地的城市規劃進程謀合,
他們與市政府的對談中,官方說,你們會讓很多人扎堆進來,
這樣會破壞煙台原來低密度的特色。

這樣的說法也許只是說法,畢竟還是繁花盛開的持續開發中。
但是目前為止,煙台是低密度的,這個沒錯。

煙台的車都開很快,不會塞車。
計程車也很難等到,都是打電話叫車的。
這裡天很藍海水很乾淨。
濱海大道旁邊很多人坐在路邊看海,還有的鞋一脫,直接走進海灘上戲水。

我覺得荒謬的地方是:在一個地方快速的開發,說要提供人們慢生活。更多

 
  •  
    爐主納豆 迷之音:人家就是要長這樣不可以嗎?
     

 

 

------------------------------------------------

能夠安慰我的,大概都是一些心理學的文字。

我想搞清楚,我為甚麼這樣想事情,你是怎樣想的,我們的衝突點出在哪裡?

當成案例研究很有趣。

尤其在出差的旅途上。

 

 
 
 
 
 

20120303 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配圖:電影危險療程的劇照,榮格在幫沙賓那做談話性治療 ,所以坐在沙賓那後面。

心理治療:

曾經在義診或演講的時候會有觀眾跑來問我說:
『你看我怎樣?跟我現在的另一半是不是我的真命天子?』
我說:『那 我們要談才有辦法知道。』
她就很失望的說:『蛤!妳不能 像塔羅老師一樣抽一張牌就可知道喔??這樣妳就不準了. 』

其實準不準這就是科學化的心理治療或醫學領域最不會去強調的東西,
因為我們認為答案在個案的心中,
一個心理治療 師的工作就像挖寶,眼睛要清楚、心要清楚、耳朵要清楚, 
能夠聽出這個個案內心的答案是什麼,而不是藉由神力或自 己的觀念去給答案.

我們在做心理治療的時候,
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個案能夠適應跟回到他的真實人生裡面.
所以在這個學習當中,個案跟心 理治療師兩個人都要保留在某一個合適的距離裡頭,
所以我 們才能去探索自己.用簡單的白話來說,
每個人都談過戀愛,當談戀愛談到沒有自我,兩個人完全融合在一起時候,
我們是不會成長的.
可是有時候戀愛之間,當我們跟另外一個人有差異、有碰撞的時候,如果我能穩的住,在這裡面我會學習到很多,這就叫做『成長』.

所謂的成長不是把周圍的人納入自己的一部份,讓他們變得跟自己一模一樣,
這種應該叫做全能的幻想,一種理想的狀態.
但是成長是在自己跟別人的差異之間跟挫折裡面去問自己說『我真正要的是什麼?』
或者『我如何去包容差異所造成的痛苦,
別人跟我不一樣或別人不如我的意,我能不能夠繼續擁有這個關係?』

心理治療師或心理諮商就是在創造一個這樣的練習,
讓個案可以重新再成長,
然後在一個比較有知覺的關係裡面去觀察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會說搞不懂心理諮商有很多的類別,
好像看這個諮商師跟看那個諮商師路數都不一樣,
那當然會很不一樣,例如佛洛依德跟榮格就鬧的不一樣.

這樣分好了,看自己的狀態,如果我現在有一個很具體的問題,
然後我的狀態非常的不好,例如失去一個親人導致自己現在都沒有辦法過下去,
這時候要看的是精神科醫生,
可能要診斷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或要服用藥物,
要趕快進入到治療的狀態裡面,因為已經生病了.

如果狀況沒有那麼糟,也就是說日常生活都可以維持住情緒,
還有可以自己控制的範圍內,不會想傷害自己,不會想要做一些激烈的舉動,
但是我想了解某些事該怎麼處理,那這時候就要依據你要的指導性的多少來分.
如果你希望你的心理治療師給予你很清楚的建議,例如有一種治療叫做認知行為的治療,
它帶有蠻多的建議與教育性,例如我們會告訴個案說如果要進行行為認知治療,
我會跟你談遇到A情況的時候,你會怎麼反應,你可能有12345種反應,
走1的話好處是什麼、後果是什麼, 2的話是什麼,最後我們一起來討論什麼方法是你最想要的.
那要如何提醒自己每次遇到A狀況的時候一定要走正確的路線,
這是指導性很強的,也就是認知行為的治療.但這種諮商裡頭,治療師不會去問你做了什麼夢、不會去跟你談潛意識.

可是有一些人,我相信愈來愈多的人想要自己去找答案,
並不喜歡治療師幫你做決定.
例如說,我只是想了解為什麼我的個性會長成這樣?
我未來應該要往哪?
我還可以怎麼樣再去為自己增加更多的能力?
這時候你可能想探索你內心那還未接觸的百分之九十那一大塊所謂的潛在或是內在意識、潛意識的部份,
這時候可以嘗試一個精神分析取向或精神動力學取向,這兩個都會碰觸到潛意識.
所以這樣的治療,大家可能會在電影裡看到個案會躺在躺椅上,甚至不與治療師直接面對面,
而是治療師坐在個案的背後,因為治療師盡量不去干擾個案,
讓個案自由聯想,然後說出想說的話,治療師是在幫助個人把內在的訊號,
把個案講出來看似無關的事情去做連結、做比較,然後來了解其實個案內心透露了什麼秘密.
所以在這種治療當中,你會感覺治療師讓個案很自由,他不太做指導,也沒有個人的意見,但是他還是會給你一些想法.

自我探索:

一開始自我探索的時候會挖出很多不堪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如此.
即使我們在專業的成長歷程當中,在多年前我自己開始在探索自己的時候,我也經歷過同樣的(痛苦)過程.

回頭去看,其實不是說你開始探索之後,那些痛苦才跑出來,
因為這樣似乎就變成說我不要去開啟那個探索的路,這樣就不用經歷這些痛苦,那我到底要不要探索?
如果再走的更前面一點,然後你回頭去看,我相信我們可能會發現那個點已經到達了不得不探索的時候,
所以在那個點上你才會不得不讓自己去選擇心靈探索的東西、書籍或者說裡面的東西源源不絕的跑出來.

其實在我們的個人成長裡面是有那樣子的時間點,你壓都壓不住,到那個時候就會自己去找那樣的東西.

既然已經在這條(探索)路上就很難再把它蓋回去,
因為我們要相信自我有成長的動力,那些東西是自己要跑出來的,因為這樣我們才開始去追隨這條路.

反撲,我想這個是在所謂初期,
等到自己可以被整合的更好的時候,你甚至不會去對周圍的人做反撲,
因為我們開始會看到很多的東西都源自於自己的內在.
例如我們想到我的個性裡面有某個部份是小時候跟媽媽相處得來的,
在探索的初期就會很想去跟媽媽說:『當初小時候你就是對我那樣,所以我現在才變成這樣,請不要再繼續怎樣了,不然我就會變成怎樣。』
可是這些過程,我的經驗十之八九都徒勞無功,
因為周圍的人也會有他自己的課題,基本上他不會去容納我們要他改變.

可是如果我們要做更進一步的工作,
就是去清理自己的內在,
我們必須去清理到說我擁有那樣的成長過程,造成了某一些困難,
但是我要再成長,也就是榮格說的人生中期以後的再成長,
我並不要再倚賴那個人改變了,就是說我可以忍受周圍的人一樣我行我素,
可是我自己可不可以對我自己做一個改變?
我可以消化外面來的刺激.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這個非常容易,
這個是要進行很久很久的自我探索之後、經過很多很多的失望,有點像是放下,有點像是接受,
我所謂的"放下"是『不再期待周圍的人要改變我們才會好』,
但是它又是一個很積極的力量,
就是說我並不是對周圍的人心灰意冷,而是我相信我先改變我自己以後,我可以帶動周圍的人,那個順序反過來.
我相信如果有人在這條探索的路上支持你,
然後你不會被痛苦淹沒,你應該不久之後就可以到達下一個階段.
那對我而言跨過來了之後,你會覺得前面的路都是值得的.

榮格有什麼迷人之處:

榮格雖然會強調很多直覺跟心靈感應的東西,但是他在科學跟實務的理論方面並沒有任何的鬆懈,也就是說從整個心理治療的理論發展下來,榮格他是一個著述非常多、非常勤勉的一個學者,所以他在探討心理的理論時,雖然他有所謂的直覺性,例如榮格他作夢,夢到歐洲被鮮血覆蓋,他就預見了世界大戰要發生了,就有點好像他有通靈感應的部份,可是他把它稱為『內心潛意識的建議』,也就是他從這邊體會到我們的內心可以指引
我們很多的事情,可是他在操作這些事情的時候,並不是用靈媒的方式去操作,他還是很系統化的做過很多實驗與應證,然後從實務的個案上面去累積他的理論,而且他的理論講的非常的清楚,所以他並不是被當作一個超心理學的人而已.

有一些學者,例如佛洛依德就不能接受榮格這一塊.事實上,榮格自己也有很多科學性的部份.

榮格的理論有什麼迷人之處,對我而言,大概可以整理出三大點:(泣~~只講了一點)

1)我喜歡他認為人生是有一個發展的方向,然後我喜歡他在治療病人的時候,不止是告訴病人小時候出了什麼錯、你壓抑了什麼,所以你才變成今天有這些症狀.而是他非常相信你之所以經歷現在的苦痛、經歷現在的狀況,一定有你內在靈魂的目標,也就是內在會有一個直覺(他把它叫做真正的自我self)其實是會告訴我們要往我們重要的目標前進.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遭遇一些苦難或者我們為自己創造一些不好的事,它都是有要成長的目的,當你了解這個目的,去處理它、擁抱它的時候,你就會更接近下一個階段.

其實榮格跟沙賓那發生婚外情,到後來他跟另外一個女病人也有這樣的關係,那個過程當中、那個歷史背景的心理治療還沒有像現在那麼有系統跟專業化,所以他們也在探索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顯然發生這樣的過程造成病人很大的傷害,對治療師本身也是很大的損耗,而且這很顯然是在治療當中沒有去處理到互相傳達的情緒,所以慢慢後來的心理治療師已經更加的發展出一種能力,能夠去處理與病人之間的情愫,因為兩個人常常在談話,你要去保持這個距離讓病人覺得很安全.這個學說慢慢發展起來到今天過了好幾十年,如果我們都還沒有進步,還沒有辦法處理,那就是不可被容許的.

治療師與病人不該發生治療以外的關係,這個關係指的不止是男女關係,它也不該是是朋友、家人那種關係,也就是說在約定的時間進來,治療師很認真的跟你談事情,除此之外,有幾個治療倫理上一定要遵守的,就說在約定的時間之外,兩個人是不互相連絡的.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說好無情,其實很多心理治療師都經過很多的訓練的階段,對治療人員而言,明明知道個案可能有某些困難,比如說你們禮拜二見面,個案禮拜六打電話來留言說他現在心情很不好,大部份的心理治療師都會很想回電話,可是你只要經歷過回電一兩次,發現這樣其實害了個案的話,我們就要學會去看個案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曾經聽過一個例子,那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的個案其實長時間跟家人的關係都不是很好,他一直覺得沒有人了解他,後來他就找到了一位心理治療師,那這位心理治療師非常的關心他,所以個案就覺得世界上只有這個心理治療師了解他,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就是這位個案把心理治療師"理想化"跟"完美化"了,可是照理來說,心理治療師必須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客觀的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我們有義務去告訴個案說:『你把我理想化了,你認為我可以替你做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但這個過度的理想化是真實的嗎?還是因為我每週就跟你見一個小時、二個小時的面,然後我全心全意的聽你談話,甚至都不談我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容易讓你回到一種小時候被母親關心的狀態?』這是很容易讓人覺得很幸福,然後理想化.

但是如果我們不去處理這樣的理想化,不讓個案了解理想化對他多麼的重要、多麼的不實際,他可能會永遠無法成長.大家可以想像一個人去看了心理治療後對家人更加的疏離,然後覺得"天啊!為什麼姐姐妹妹們不像我的心理治療師一樣的善解人意呢?"、"媽!為什麼妳不像心理治療師那麼善解人意呢?".這樣子對這個個案是沒有幫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爐主納豆 的頭像
    爐主納豆

    爐主 亂燉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