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非常多的房子

即使像是西門町這種蛋黃中的蛋黃中心

屋況尚可的房子也不多見

更何況是蛋白區的中古屋

物件外觀垂垂老矣不可避免

內部不做維護,任性的堆棧更是庶民的惰性使然

所謂的公設,大部分存在不明所以的角落

真的要看過一百間房子才會有一個有眼緣的

但是看太多的結果就是看到吐

 

你以為我不想看屋齡小一點的房子嗎

卡在錢上選擇就會少很多

致命的卡點!

 

即使篤信房子會自己找到主人

至今為止尚不知我是誰的主人

 

所以只停留在對衰敗的物件喟嘆不已的現實

 

 

 

同學的新家選在新北市某捷運10分鐘的新成屋

兩千多萬的成交價,換到45坪加車位的落腳處

他說貪圖離捷運很近

但是市場的菜色很少選擇不多常常不知道要買什麼

樓下也有小吃店和美食據點

但是只能算能吃也不能說是好吃

甚至,懷疑著這些攤檔的食品衛生

四周圍的市容無序髒亂

一段時間過後覺得自己為什麼要忍耐於這樣的居家環境?

付出的代價沒有得到應得的回報

 

把我們兩個人的感觸加總在一起

就是內外失調的住區現況

新建築的汰舊換新非常緩慢

外部感受不到城市活力

內部要用更多錢來提振生活品質

 

我住在北京時天天為霧霾所苦

短期上滬,天天為交通阻塞所苦

去瀋陽出差,冬日降雪冰封,幾個月地裡凍上幾公尺,出行怕滑跤骨折

去鄭州山上過著像別墅豪宅的生活,也有半夜沒熱水突然停電的意外

專屬的廚房端上來的牛蹄筋滷味咬不斷把我的牙崩壞了

去深圳,氣候跟台灣很像,夏天的高溫燠熱很像蒸包子,蒸出臭酸的汗味...

 

如果拿不同條件的城市不同的地理氣候文化條件來相比

會不會對眼下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相對寬容一點呢

答案是不會!!!!!

卡在錢的選擇還是有的,在自然環境比重稍微多一點的地方

選一個小一點且新一點的房子

這大概就是我有生之前最大的自我實現了

把自我建設趕超於衰老的速度,超越它而前進

 

 

*台灣的衰敗有跡可循地始於政爭,最常搜尋到拿出來賣的中古屋屋齡都在三四十年,仔細一推算,差不多就是八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蓋的房子。除開豪宅不討論,平民的第一間房子是第一居所,自住的剛性需求,這中間如果沒有涉及房地產投資,那麼這個居所也會是永遠的第一居所,只是條件變得很差,比如沒有電梯,樓棟空間經年污漬,堆棧無用之物,第四台電線拉來拉去,淺色的外觀磁磚都是很髒,地震和颱風造成的損害點點點,最後的結論是房子跟人一起變老,老到哪裡也去不了。想想就夠恐怖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