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也未免太大了。
什麼叫做生活方式的創造者。
生活方式要怎麼創造?
生活方式要怎樣傳遞?
要創造並且傳遞什麼內容的生活方式?
她說她是生活方式的創造者。
在我過去的人生經驗裏,
傅培梅的傅培梅時間,開始認識食材學名和烹飪技術的名稱。
阿基師的阿基師偷吃步,學著掌握技巧。
舒國治的散步札記系列出版品,學著城市散步和走吃一座城。
村上春樹的隨筆作品,開始紅酒義大利麵配Jazz。
歐陽應霽的在不同的房子裏吃住玩,選物以及設計入侵生活。
2005年開始台灣風起雲湧的美食和旅遊blog,再尋常的流水寫法也有爆棚的人氣,照吃照買照曬圖。
背包客棧的上線資訊,天涯亦比鄰。
韓國綜藝的在地旅行(兩天一夜),或者花漾青春,新西遊記,耍廢耍寶耍白癡。
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雜誌,生存遊戲類型節目等等為我們開一扇向著世界的窗口,
凡此種種,向我們展示他方人群的生活細節,我們藉以收到,時而親炙,有時體驗,有時知其所以(只是知之),
假以時日,如果置身其中,甚或學習臨摹,才有機會為自己去"創造生活方式",否則,我們的日常,不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嗎?
那誰應該收下這"創造出來的生活方式"呢?
在北京,很多年前的傳統早餐是喝豆汁配焦圈。
現在,吃麵包配牛奶的很多,
北京的朋友也有一定要吃包子配豆腐腦的,
住外館斜街時有一攤現做包子什麼死人骨頭餡兒都有,非常好買,
這攤檔還賣煮雞蛋、棒碴兒粥(玉米磨成粉煮成粥)和綠豆粥,
要說吃上一頓美美的早餐,
這小攤的兩夫妻就能供應磁實的一餐,
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全世界品質一致的速食店,
這種庶民的"生活方式",在我這個吃貝果、炒雞蛋配咖啡的外地人眼裏,反倒成了偷窺北京人吃早餐和獵奇的心態,十分要不得,
吃的變遷在此,吃的生活方式在改變,那...那個說要提倡創造生活方式的,究竟創造了什麼?
是不是就是給這個城市一些新的選項罷了?
關於吃的,就是御飯團配綠茶,
關於住的,就是無印良品,
關於書的,就是蔦屋書店(是的,誠品不流行了XD)
關於旅行,就是泡湯和和服,
關於旅宿,開始air bnb了...
是不是這樣呢?
是因為臨摹而創造,還是因為沒有選擇而只選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