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天之內看到八百次"倉敷",一次鳥取。<--這是神的暗示嗎?
想要躲開都沒辦法。
(其實是網路的定向廣告鎖定我而已吧)
第一次遇見倉敷這兩個字是因為在蕭光他們家的放放堂看見進的貨,帆布包的顏色很是低調穩健,尺寸也有考慮到使用者的方便性,一點都不是耍帥的設計,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不收邊。要做多大的包,就織多大的布,這樣就不會有任何布料因為裁切而浪費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環保觀念。
倉敷。倉敷。倉敷帆布。因為我已經有很多咖一澤帆布,所以只收下倉敷兩個字,沒有剁手指買下任何一咖包包。
之後是柯一正導演正在倉敷旅行,寫下了一小段旅行故事:(轉文)
當我穿這雙鞋子的時候,腦中會浮現出她跑百米的姿勢。
|
倉敷。這人情之美,是倉敷給柯導的旅行記憶,也是一份感動的禮物。從這裏也看見日本在泡沫經濟之後一直欲振乏力卻從來沒有失去過競爭力,就是這種源於國民內心的文化力使然。那是對自己的工作的敬重,這個工作放大來講,就是服務他人,所有的工作放到最大都是服務他人,而我們從中獲得報酬,服務他人的環節轉動起來,社會也就有規律的轉動著,如果是表面的制度當然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價值就會崩塌,但是這個故事裏面的售貨員,正是支撐著日本不會倒的一根釘子。
於此同時我看了一段旅行節目,去倉敷轉尾道,至生口島,到松山,幹什麼呢?Road Biking。
當我看到鏡頭下這人做的功課,讓我一下子心生嚮往,我沒有要騎車,也不曾想過要去跳島看南瓜(其實很近),我想要沒有目地的晃遊罷了,像是一天一班船這種時刻表,對我這種沒有時間壓力的人來說實在太合適了。倉敷好像越來越被人熟知,隨便一搜都是觀光客足跡。倉敷新舊並陳,老的屋子放在規畫的觀光區,現在的狀態猶如京都淪陷之前一樣,被大家熱議。
倉敷倉敷。如果兩天出現八百次就是叫我去一下,對吧。
一定是這樣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