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one and Manner]

當年,拜工作腹地所賜,
遊走忠孝東路4段很多年。
有一年,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時候,
快過年了,年終獎金剛剛到手,
我計畫著刨掉給媽媽的大紅包,
想給自己買一份年終禮物。

走進了一家鑽石設計的店鋪。
在216巷這條巷子裡,傳統金飾店和玉飾珠寶店多了去了,
但是在我眼中有設計氣息的,就只有"那一家"。

 
我按了電鈴。保全的門鎖打開。

一推門進去就是櫃檯了,地方很小,
因為保全門的關係,讓小小的店鋪馬上有了VIP的規格。
 
英式玫瑰雕花鋪棉座椅,透明玻璃窗前襯著紗簾,
空氣中若有似無的玫瑰香氛,
後來才知道那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噴霧機。

張小姐就是老闆,弟弟就是金工設計師,
姊弟倆把216巷的浮誇隔了出去,圈圍出自己的設計小花園,是個手工作坊。
 
張小姐精緻的化妝和合宜的髮型,穿著,
貴氣逼人卻又不會因為太高調而令人窒息,
有距離感,反而有專業感,
在我那個甚麼感都還沒有的年紀,這位小姐顯得⋯⋯多麼地"鑽石"。

我把我自己的設計圖交出來。
張小姐說,嗯,這個設計很簡單也很耐看。
我生平第一個鑽石設計作品,其實很容易理解,
形狀大概是"筷子夾貢丸",
貢丸的位置選了一個半克拉的V V S1等級的碎鑽,兩根筷子用鉑金。

這條項鍊我戴了將近20年,
去年某日北京雨,我丟了錢包,項鍊又剛好剝下來放在皮包裏。

北京人丟了錢等等的有價物質,會說:肉疼!
這一次我沒有感覺肉疼,
大概是觀念轉換了之後對所有的失去,
多了一分了然於心的豁達。
當然,也沒有動過再設計一條,再買一次的念頭。

關於一家品牌,一件商品,一個主人,
經營一家店鋪所呈現出來的整體形象,
化整為零的分布於不同的細節之中,
張小姐的鑽石設計工房,算是給我上了完整的一課。

尤其是Tone and Manner。
 
---思想枝分隔線---
因為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國為什麼沒有貴族,今天聯想到了這個我從來沒說過的小故事。
 
華夏民族性是這樣的,貪小便宜,愛面子,一窩蜂,太愛攀比,向外擴展的多,往內思索的少,
貴族養成除了時間要三代,還要有家底。
也許以前也有,後來的命運是被抄家抄到一窮二白徒留貴族聲名。
 
台灣也有類似的問題,"貴"有,成"族"則鮮矣。
我常常想,好啊,那,從我這一代,算第一代可以不!
我覺得我對抗的東西,就是那些保麗龍,紙碗,紙杯,吸管。廉價的美耐皿和塑料用品
可能素材不錯但潦草的製作,可能做出來的樣子差不多但是質感天差地遠。
無論食物或者物件,甚至一個屋子的裝潢,
都讓我覺得這樣下去我不會"貴"。我親愛的孩子們,也不會。
 
貴族的Tone and Manner,不是把孩子送進伊頓中學就有了,
我常常想起那種甚麼都會做,卻甚麼都不用做的,但僕人(?)做得不好卻可以指正的真正頂級貴婦。
除了依靠血液,叫做DNA的貴族基因之外,我們可以做的,可以不可以從食物開始。
 
那可能是"我不要,而不是我要"的概念。
 
物件,物品,東西也一樣。我不要"多而收集"。
我不要,我不需要的食物。
我不要,我不需要的關係。
我不要,我不需要的長物。
我不要,我不需要的時間。
我不要,我不需要的工作。
我不要,我不需要的浪費(時間或者對象)。
 
這並無損於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只是選擇了剛剛好的而已。
讓這些元素來養成我的貴婦氣場。
 
那條兩根筷子夾貢丸的鑽石項鍊,已經完成它的使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爐主納豆 的頭像
    爐主納豆

    爐主 亂燉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