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翻譯的心靈成長書,或者心理學領域的書,與台灣的作者相比,我們台灣的老師用字都很形容詞,也不太舉例,顯得很虛無。

這也是鄧惠文醫生會大出的原因吧,因為講了學理之後有舉例就比較好懂了。

還有就是字詞的定義。尤其是基本的情緒定義。

像是什麼是愛自己 ? 悲傷的意思,沮喪的意思,失落、自憐、寂寞 ? 滿足,幸福,愉悅,驕傲又是什麼 ?

什麼是價值感 ? 什麼是寬恕 ? 什麼是包容 ? 什麼是安全感 ? 什麼是信任 ?

光是這些定義就有很多分歧---有時候我看網路上的文字,網民對定義一個名詞就有分歧,那我們是要從哪一個點出發去闡述呢 ?

在讀書會,我對定義不明的同學真是一點都不會忍耐(直接冷臉)。實在非常的害怕這些打混仗的。

今天看到蘇老師的文字,老問題,每一個字大家都可以看懂,連起來就不知道懂不懂了。

讀不懂就會鬼打牆。

---------------------------------------------------

你少了什麼,你就會想從關係裡找什麼。

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價值感,你就會想從關係裡找價值感,拼命的為那人付出,以為這樣可以獲得那人的肯定重視

如果,你無法對自己接納寬容,你就會想從關係裡找包容,期待那人沒有止盡的撫慰你、包容你,無論如何都不會評價你。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不肯定自己的存在,你就想從關係裡,找尋被肯定,也透過對方的存在,來對應自己的存在。若是對方消失了,你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如果,你不曾夢想自己的人生,你就會從關係裡找夢想,以對方的夢想為夢想,讓對方的夢想實現成為你的夢想,你以為這些你的人生終究是有夢。(<--這段很像繞口令吧XD)

如果,你缺乏了安全感,不知道怎麼信任自己,你當然也會從關係裡去找安全感,你要對方的保證,和對方時時刻刻的保護回應,若和對方有所分離,或是無法接繫,你仍然掉進不安全感的深淵,始終接不住自己。

關係的存在,並不是用來補償索求的。若關係不是來真正的認識彼此,和真實交流,而是在關係裡找缺乏的,那麼,你找來補償內心缺洞的關係,不僅可能讓你賠上你所擁有的,最終,你以為能被補償的,其實仍是一種幻覺,仍是一場空

*蘇絢慧FB

 

 

----情緒的分類在此,不要詞窮了只會好生氣好生氣好開心好開心---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