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也未免太大了。

什麼叫做生活方式的創造者。

生活方式要怎麼創造?

生活方式要怎樣傳遞?

要創造並且傳遞什麼內容的生活方式?

她說她是生活方式的創造者。

 

在我過去的人生經驗裏,

傅培梅的傅培梅時間,開始認識食材學名和烹飪技術的名稱。

阿基師的阿基師偷吃步,學著掌握技巧。

舒國治的散步札記系列出版品,學著城市散步和走吃一座城。

村上春樹的隨筆作品,開始紅酒義大利麵配Jazz。

歐陽應霽的在不同的房子裏吃住玩,選物以及設計入侵生活。

2005年開始台灣風起雲湧的美食和旅遊blog,再尋常的流水寫法也有爆棚的人氣,照吃照買照曬圖。

背包客棧的上線資訊,天涯亦比鄰。

韓國綜藝的在地旅行(兩天一夜),或者花漾青春,新西遊記,耍廢耍寶耍白癡。

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雜誌,生存遊戲類型節目等等為我們開一扇向著世界的窗口,

凡此種種,向我們展示他方人群的生活細節,我們藉以收到,時而親炙,有時體驗,有時知其所以(只是知之),

假以時日,如果置身其中,甚或學習臨摹,才有機會為自己去"創造生活方式",否則,我們的日常,不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嗎?

 

那誰應該收下這"創造出來的生活方式"呢?

 

在北京,很多年前的傳統早餐是喝豆汁配焦圈。

現在,吃麵包配牛奶的很多,

北京的朋友也有一定要吃包子配豆腐腦的,

住外館斜街時有一攤現做包子什麼死人骨頭餡兒都有,非常好買,

這攤檔還賣煮雞蛋、棒碴兒粥(玉米磨成粉煮成粥)和綠豆粥,

要說吃上一頓美美的早餐,

這小攤的兩夫妻就能供應磁實的一餐,

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全世界品質一致的速食店,

這種庶民的"生活方式",在我這個吃貝果、炒雞蛋配咖啡的外地人眼裏,反倒成了偷窺北京人吃早餐和獵奇的心態,十分要不得,

吃的變遷在此,吃的生活方式在改變,那...那個說要提倡創造生活方式的,究竟創造了什麼?

是不是就是給這個城市一些新的選項罷了?

關於吃的,就是御飯團配綠茶,

關於住的,就是無印良品,

關於書的,就是蔦屋書店(是的,誠品不流行了XD)

關於旅行,就是泡湯和和服,

關於旅宿,開始air bnb了...

 

是不是這樣呢?

是因為臨摹而創造,還是因為沒有選擇而只選擇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