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篇文章讀了有些啟發,解答了過去與人交往的一些疑惑。同時,反省到自己有些狀況之下,那些不喜社交的時候卻又微感不安的狀態。

能夠非常享受和人交流時自在輕鬆的氣氛,我可以不管別人是不是自在輕鬆了,這個境界是我以前未曾有過的,以前的我總是想要替人家服務,希望我在的地方,對方可以感受到自在輕鬆。

有一大段時間,我對自己這樣的性格成分非常反感,那是遭受背叛,又被拒絕(他叫我不要救他)之後的後遺症。人生態度變成破罐破摔,一方面往內一片一片拼回自己,一方面往外建立了這個女人很有主張與勇氣的形象,非常堅定的走一條「如果聲息不通,大家不要互相耽誤」的路線,職場如此,人生如此,生活更是如此,對於斷捨離這個命題到了操作自如,簡直就是思想的一部分的地步。

離開愉快地交流,自在輕鬆的與這個世界互動時,我的不安感會上升,這是為什麼呢?<---大概就是這樣小小的困擾。

看完這篇,我可以放心地自閉了。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在北京時那麼討厭同胞總是無時無地組團抱暖的原因了。這些人不是怕孤單,是因為從來沒有看過自己的內心,只想單純打發無聊時間罷了。)

---我獨分隔線---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待人友善是修养。

 

你在工作或生活中一定能看到这样的人,脸上时常带着笑容,对人彬彬有礼,谢谢两个字经常挂在嘴边。你可能会忍不出冒出一句:“这个人挺好相处的。”

 

待人友善一定是自身的修养所决定的,其中包含了这个人所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个人就必须在社交环境中频频出现、需要随波逐流、跟从大众!

 

 

 

 

 

友善不代表你会和他的圈子产生大量的交集,因为这个人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和任何一人成为朋友,他也不必满足任何一个人的期许和喜爱。

 

待人友善的人,有些却喜欢独来独往,乍一看是挺奇怪,实则两者并不矛盾。

 

 

独来独往是性格,拆解来看的话即个人的「社交选择」、「心智完善」

 

独来独往的人有个最明显的特征:极少参与社交性行为。这样一来,独行人群就很容易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这是定律。当然,这难免也会被人说成是装逼。

 

 

你说喜欢打麻将,我说我喜欢登山;你说你喜欢打游戏,我说我喜欢去图书馆。兴趣爱好都大相庭径,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么。

 

 但从本质上来讲,这其实是基于兴趣价值上最基础的「社交选择」而已。

 

 

 

 

 

 

知乎上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叫“風流”,他就提出大部分的社交都属于「共情社交」——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而心智尚未成熟或是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的人,更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但要提出的是,那些独来独往的人,往往有着独立性、自主性、成熟度几个特征,几乎没有共情社交行为。

 

 

 

这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忽而心血来潮,想着人生这么荒废太他妈的不值了,脑子一热就报了个向往已久的美术班。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拒绝了所有的社交活动,每天晚上在家画素描,周末就在画室呆一整天。三个月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基本能把任何看到的事物画到纸上时,有种莫名的兴奋与满足。

 

所以独来独往并不是人性淡薄,而是我们在社交选择的基础之上,开始提升自身的修养逐渐和心智的完善罢了。

 

 

 

那些独来独往的人,总把那些想去尝试的旅行、想要看的一本书、想学的一门手艺、想一个独处的行为统统留给自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就像叔本华曾说的: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内在丰富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因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自己来得容易。

 

所以,对你真诚以待的同时,我也会离之千里。可真别说我不合群,我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