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7643.JPG

IMG_7653.JPG

IMG_7655.JPG

IMG_7663.JPG

第一眼的景福宮給我的感受就是三個字:光禿禿。

如果知道這裡裡外外都是修修補補毀過消失過又重建過,那麼最容易引人感嘆的無非就是沒有什麼永垂不朽八個字。

維基百科寫的:景福宮歷史

 

建於1394年(明朝洪武時期),李成桂開京下令建造。是朝鮮王朝的正宮,也是朝鮮五大宮闕中規模最大的。

我不知道我看到了什麼...

但我這一趟很明確的從同伴那裡知道拍完照就可以走了。

...

...

... (轉換話題的點點點)

上個星期楊照寫的一篇文章又把輿論惹毛!

簡單的說,就是楊照去京都,看見很多台灣人體驗和服,穿了和服滿大街逛,又說和服質料粗糙,又說台灣人行為舉止粗魯不文,結論就是台灣人缺乏美感教育,破壞風景。此話一出大家全炸毛了(楊照說的沒錯,要是真有美感教育就不會如此這般叫囂罵回去XD)。

楊照心中自然有"穿和服"的美學標準。但和服體驗卻是觀光旅遊的副產品之一,硬要把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扯在一起,當然不會有越辯越明的機會。

我在景福宮的宮牆外,看見三個韓服體驗的女子飄然經過,

因為她們沒有"剛好"大呼小叫,

因為她們沒有"剛好"舉止粗魯,我只感受到一股新鮮的古意。: )...

多麼契合的畫面啊,藍天白雲的這一天,

景福宮牆之外三朵花一樣的古意少女搖搖搖地搖過春天三月的格子牆,

裙擺帶起的織錦絲帛的亮光,變成遊客心中的廣告效果光~閃亮了你的眼睛,無論是青春,還是春天!
 

 

 

附<楊照0425臉書全文>

楊照
上星期一

這次去京都,帶著一點悲壯的心情,決定去看看因為大量觀光客湧入而徹底改變了的幾個觀光重點,也就是去看看我不認識了的那個京都。

心裡有準備,我盡量不讓自己發出「唉,怎麼會變這樣!」的慨歎。然而,在銀閣寺,我終究還是忍不住對女兒說:「妳再也看不到當年的那個銀閣寺庭園了。」我指給她看,庭園裡跨過水池的地方,原本就是一塊完整的長方石,簡單大氣,踩著方石就過來了,現在卻顧慮觀光客太多了,在原本方石的兩端用水泥墊高,水泥上再鋪了木板,又在木板上架起欄杆來。那樣應有的簡潔、空闊線條就沒有了,再也不會有了。

更糟的,是遇到了我未有心理準備的現象。下午三、四點鐘從清水道向上走時,迎面來了一群又一群身穿和服的女性,大多都很年輕,而且,唉,大多都不知道該如何穿和服、如何走路、如何提手上的傳統提包。更讓我尷尬的是,許多和服格外粗陋、身形特別沒有樣子的,一聽她們說話,就知道是台灣去的觀光客。

原來現在流行在京都租借全套的日本傳統服裝,到觀光景點去拍照留念,有些觀光團就包括了這樣的行程。置身在這樣的台灣觀光客之間,我無法不感到悲哀、難過。在她們身上明顯缺乏了兩項自覺意識。第一,她們一定不知道,也一定不在乎日本人「花見」傳統的美學講究。花季時女人們要穿上和服,而且還是最高貴、最華麗的和服去看花,背後是一種強烈的美學品味衝動。大自然的花那麼美,濃密開花的櫻樹如此華麗壯觀,與花相形對照,人變得如此黯淡隨便。為了不破壞花所給予我們的美,為了對得起花帶來的純美感官刺激,人覺得有責任改變自己,拿出自己最美的模樣,成為風景中的一部份。「花見」中的穿著,女人和男人不一樣,女人衣裝頭飾極盡華麗之能事,而且有了那樣的打扮,動作隨而產生一種節制的韻律,和春風櫻色調和,細密舞蹈般的美。男人的身體沒有這份投入自然、增添櫻花之美的條件,於是就相反地穿上盡量低調、低明度也低彩度的服裝,使得自己不要破壞那麼美的畫面。

我所遇到、看到的和服觀光客,完全沒有這種美的自覺。她們竟然願意穿上粗製濫造,隨便用印花布剪裁的,不算和服的和服,踩著一點都不優雅更不美觀的笨拙步伐,非但無助於配合、增加植物自然安適之美,而且恰恰成了畫面中最糟的破壞。

如此大方地在美景之中展現自身之不美,顯示了她們必然嚴重缺乏另一份意識──能夠隨時反射察知自己模樣的意識。她們真的不知道穿上那樣的衣服,看起來就很廉價嗎?遇到了真正的日本女性穿戴正當「花見」配備時,她們真的不會察覺到自己和人家天差地別,而感到羞赧?她們不能離開自我中心,以一種「身外之眼」觀察看到自己如何走路、如何動作、如何和身上的衣服、腳上的鞋(那可不是夾腳拖啊!)及手上的提包顯得格格不入嗎?

我沒有看到美,我看到的是美感教育付諸闕如。台灣人或許有能力對著鏡子把自己臉上的妝畫好,把身上的衣服配對,但其美感能力也就僅止於此。從來不曾接受過任何美學教育與深刻美感影響的人,連對自己的身體都缺乏一種美的想像,他無從藉由想像在心中隨時刻劃自己的動作舉止,他也沒有好的品味用來評量自己動態模樣究竟是美還是醜,究竟得體不得體。

缺乏美感教育薰陶的人,更慘的,對於世界沒有一種美的直覺,他無法自己判斷什麼是美、什麼是不美,美或不美他都要靠外在的標準、靠別人來告訴他。因而他也就不可能有一種內在、真實的「美的責任感」。在因寧靜而美好的環境裡,他豪不在意地以自己難聽的大聲說話予以破壞。在人家細緻設計安排的庭園花景中,他毫不在意以自己難看的動作模樣予以破壞。他只在意自己在景點拍了什麼照片能帶回去,渾然沒想到如果在美的事物上,每個人都跟他一樣不負責任,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會有值得看、值得拍照的景點了。被他用這種不負責任的方式破壞了,景點就不再是原本那樣值得享受的美的經驗了。

美學教育最基本最基本的底線──至少教出不要以自己之醜破壞風景之美的國民,連這樣的底線都守不住,台灣也太可悲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爐主納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